面對近年來新上路的108課綱,其教育方針為:「從過去『能力』導向轉變為『素養』為導向」而新課綱所強調「素養」則包含:「知識」、「技能」、「態度與價值」三要點。
因此在我們的作文課堂中,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作文素材,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議題進行思考、分析、理解、批評,並能將想法、感受轉化為文字表達,以此提升學生對文字運用與邏輯思考的能力,並讓學生切身體會作文課是實用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。
對此,我們將在教學上進行幾項突破:
1.不受教材限制:
許多制式教學有所謂的「進度」與「制式教材」,然而,有經驗的教師或多或少能體會,有時候為了趕進度或必須遵循教材上的內容,課堂其實是被「教材給框架了」為此,若能擺脫制式教材的束縛,教師將能視班上實際狀況,進行最符合班級需求的課程設計。
2.不要求教育一致化:
教育一致化意即:學生被要求學習同樣知識技能與觀念。例如一堂國語課老師要求學生背熟同樣的生字,並以同樣的考卷測試學生的學習狀況,且依照同樣的評分標準來評鑑學生學習。
而在我們的作文課中,將以「學生中心」為主軸,課堂中將不時穿插「溝通」、「討論、「批評」讓學生能有舞台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非要求學生只能回答標準化制式答案。
3.推動跨領域主題式統整課程:
例如課程主題為:「小小旅行社」課堂中將會讓學生想像自己為旅行社工作人員,並要規畫一趟旅行。為此學生能將自己對各地史地、文化上的了解(社會科素養)或是針對旅行上的開銷(數學科素養)結合於課堂中,並有充分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。